又到一年除夕日,家家户户喜气洋洋,一派其乐融融氛围。
从字面便能理解除夕的意义,除是去除之意,夕是夜晚之意,除夕是岁除之夜,也就是老百姓常说的大年夜。作为中国民间最重要的传统节日,过了除夕便是新年,自古就有扫除、祭祖、燃爆竹、守岁、贴春联、年夜饭的传统,也成为了寄托家国情怀最重要的情感纽带。
古代诗词中,不乏关于除夕的佳作,其中体现不少民俗,大有可观。
燃爆竹——爆竹声中一岁除
《元日》
宋·王安石
爆竹声中一岁除,春风送暖入屠苏。
千门万户曈曈日,总把新桃换旧符。
这首北宋诗人王安石的作品,营造出一种乐观向上的氛围,流传甚广,可谓关于除夕的名篇佳作。诗词大意是:清脆的爆竹声中,一年过去了,春风和煦温暖,人们畅饮着屠苏酒庆祝春节。旭日东升照亮了千家万户,人们纷纷将旧的桃符摘下,换上新的桃符。
对于文人而言,诗是心灵的窗户,传递着作者心境。王安石做此诗时,正逢新任宰相,推行新法,“爆竹声中一岁除”“新桃换旧符”,都体现了作者革除旧政、造福百姓的政治决心。
在民间,除夕燃爆竹是除旧迎新的重要活动,噼噼啪啪的爆竹声中,烘托出新年的节日氛围。爆竹是中国特产,也叫炮仗、响炮、鞭炮,据文献载:“古时爆竹。皆以真竹着火爆之,故唐人诗亦称爆竿。后人卷纸为之,称曰爆竹”。
如今,不仅春节,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,民间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,成为具有民间特色的娱乐活动。《共内人夜坐守岁》
南北朝·徐君倩
欢多情未极,赏至莫停杯。
酒中喜桃子,粽里觅杨梅。
帘开风入帐,烛尽炭成灰。
勿疑鬓钗重,为待晓光催。
除夕守岁是重要的年俗活动,除夕之夜,家里点燃岁火,合家欢聚畅饮,岁火通宵不熄,迎接新年到来。岁火,也叫“燃灯照岁”,所有房子遍燃灯烛,谓之“照虚耗”,如此照过,来年家中便五谷丰登、收入充实。除夕之夜,新旧交替,灯火通明,男女老少,都会聚在一起守岁。
《共内人夜坐守岁》一诗,便描写了诗人与夫人在除夕夜守岁宴饮,期待新年到来的场景。诗中写到,除夕之夜欢乐多多尚未尽兴,一杯杯地喝酒心中快乐。桃子泡的酒,粽子里有杨梅,风卷帘起,蜡烛燃尽,木炭烧完,天欲微明。深夜鬓钗端庄,打扮地整整齐齐,不用奇怪疑惑,这是为了等待新年清晨的到来。
《除日》
宋·苏辙
年年最后饮屠苏,不觉年来七十余。
十二春秋新罢讲,五千道德适亲书。
木经霜雪根无蠹,船出风波载本虚。
自怪多年客箕颍,每因吾党赋归欤。
宋人过年都要饮屠苏酒,成为一种风尚。据传,屠苏酒是华佗创造,系大黄、白术、桂枝、花椒、防风等中药入酒中浸制,此酒成为春节家居必备饮品,具有祛风散寒、避除疫邪功效。
饮屠苏酒,自有一套规则,与寻常饮酒不同。比如,一般饮酒,先以长者饮;但屠苏酒反之,年少者先饮,年长者最后。于是,有了苏辙在《除日》中的感慨:“年年最后饮屠苏,不觉年来七十余。”相比于苏辙对年老的感慨,他的哥哥苏轼则多了几分乐观与洒脱,苏轼在《除夜野宿常州城外》诗中说:“但把穷愁博长健,不辞最后饮屠苏。”
两位文坛巨人对屠苏酒的诗作,打开了我们了解春节民俗的窗户。近现代以来,屠苏酒逐渐不再盛行,但人们饮用药酒的习俗犹在,成为屠苏酒文化的一种延续。
春节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,成为流淌在血液中的文化传承。古诗词里春节民俗,虽历经千年,依然在今日得到延续。燃爆竹、守岁、饮酒,让我们一起欢庆新年,共祝兔年吉祥如意!